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一期)刊发文章《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文章中,他对教育信息化2.0的重大意义以及出台背景做了阐述,并且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点工作。以下摘取重要内容。
雷朝滋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进入信息化2.0时代,有如下三项重点工作需要落实:
一是我们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实施因材施教,重塑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跟踪监测教学评估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准确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单一评价为综合性多维度评价。现在的过程评价太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统筹各种力量,致力于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建设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
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和产业保护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每个学校,缩小数字教育鸿沟,鼓励多样化教育服务;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探索运用市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是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资源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抵制不良信息侵袭,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与此同时,迈入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是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开发各种线上资源,提供多种类型的线上服务,推动各行各业、推动终身学习向信息化方向和目标发展。不仅是在校学生,而且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学习者,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真正实现人人能学、随时随地可学的愿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是要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较之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的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做到师生不仅仅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同时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师生要具有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
三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当前研究和实践比较多的是信息化如何与学校教学、学校管理进行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成为学校工作常态。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信息化应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进行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服务的思路创新与方法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从理论到方法一定有不同于以往之处。如何进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