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潜心改革?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建设智慧校园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都考量校长的治校智慧。近10年来,从特色学校建设到卓越课堂改革,再到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把每一次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变革都当成促进学校发展的大好机遇。
变革一:聚集文化“凝结核”,达成“共生效应”。建校之初,重庆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学校建设方兴未艾。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应该是全面优质、个性独特的学校,特色学校“特色之根”在其卓然不群的特色文化。选什么作为学校文化主题来浇灌学校特色发展?由于学校地处沙坪坝的“兰溪谷地”,兰的清而不浊、幽而不冽、清雅怡人让我们意识到:人当如兰,集内涵美、品行美、神韵美于一身;学校当如兰,“兰韵无声,精心树人”。为此,学校抓住“特色立校”这个契机,以“兰韵文化”统领学校发展,通过“兰韵文化”凝聚各方共识。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角应该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只有他们动起来了,特色立校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学校的每一件事都让他们共同参与、共同见证。于是,简报轮流写、接待轮流做、讲座轮流搞、微课轮流上、校园轮流管……在充分参与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逐渐认同内化和外化实践了“兰韵文化”。在兰韵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牵着学生、学生带着家长,从一砖一瓦的堆砌到一草一木的生长,大家全程参与,每一个景瑞人都成了兰韵文化的创生者、参与者、践行者。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原动力,促使“兰韵文化”体系很快建成。2011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更为可喜的是,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由调入教师、刚入职教师、顶岗实习教师组成的混合队伍迅速凝聚在了一起。
变革二:面对课改“灰犀牛”,实现“弯道超车”。2012年,重庆市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卓越课堂”五年行动,沙坪坝区创造性提出并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这次自上而下的卓越课堂行动,本质上是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研究观摩,一个学科接着一个学科激烈讨论,教师们忘我地投入到课改中来,“五加二”“白加黑”那份投入、热情与执着,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那一年,学校一举获得沙坪坝区教育质量监测“纸笔+综合能力测试”综合成绩第一名。随后,连续五年保持前列。由于全校共同努力,使学校全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变革三:捕住教育“黑天鹅”,突破“绝对阀值”。无论是特色学校建设,还是学校课程改革,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应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从2014年开始,学校大胆地建设智慧校园,以超常的学习力、决断力、组织力、教导力、推行力和感召力发挥校长领导力的作用,直面挑战,谋定后动。学校从智慧空间、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评价四个方面着力,共同迎接以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挑战。其中,突破常规创建智慧空间、开展智慧评价是管理中的亮点。
学校从服务空间、教学空间和实践空间三个维度开展智慧空间的构建,一方面通过各种具体空间设计传达进步的教育理念,促成学生优秀品质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便利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智慧服务空间的创建,建设有感觉的校园。每当学生踏入校园,学生佩戴的定制电子手环可自动采集学生信息,传输到各班电子班牌,随即后台根据学生人数、天气情况发布指令,教室里窗帘、空调、灯光被自动开启,当学生到达教室,空气、温度、湿度刚好达到令人舒适的状态。此外,电子手环还能定位学生到校、离校时间、运动轨迹。教师、家长只要打开手机APP就可以查看学生的运动轨迹、所在位置,为学生的人身安全设置了一道有效屏障。通过云教育空间的创建,建设会移动的校园。依托信息技术、学校物联网技术汇集数据流,学校为孩子们构建虚拟网络空间。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开发集全方位、多功能、校本特色为一体的智慧校园统整平台,学生、家长、教师各自拥有一个独立的账号,拥有独立的学习空间,这意味着学习空间由现实教室拓展到了虚拟教室,实现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人人通。通过实践场空间的建设,学校建设会生活的校园。学校联合社区、家长资源,结合学校实际,以师生的教育教学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灵动空间、艺雅空间、善为空间、思慧空间”四大教育实践空间,打破常规教室中规中矩的布局,强调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满足人性化、生态化的空间需求。
兼容并蓄,研制智慧评价。学校搭建兰韵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水平、素质发展等进行实时记录和及时反馈,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兰韵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聚焦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等方面产生的各种数据,通过海量的过程数据,可以精准分析每一个学习者的知识能力结构、个性倾向、思维特征、学习路径和学科素养发展状况,实现对每个个体的及时反馈;体现多元性,兰韵素质评价系统拓宽评价渠道,集合教师的教学数据、学生的学情数据、家长的关注数据、社会的参考数据,使评价从单一的学校评价向教育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转变。教师、学生、家长人手一个账号,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融合性,线下数据采集,线上汇集传输,虚实结合的跨界评价,带来了全新的育人评价空间。
总之,校长一定要思考,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唯有改变与革新才是教育者的使命与出路。